学分制的概念是最早是由德国柏林大学的教育学家们提出的,这种制度的使用与实行始于美国哈佛大学。1869年,由埃略特在哈佛大学建立并推广,到 20 世纪初美国大部分高校均已实行学分制。目前,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基本上实行了学分制。
一、有关“学分制”的简要介绍
我国于 1919 — 1923 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北京大学曾一度实行学分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习前苏联的模式,一般实行学年制。直到 1978 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行学分制。改革开放后,时任上海大学校长的钱伟长教授,在上海大学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1985 年中共中央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中,正式肯定了学分制。 1993 年,《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这样,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学分制开始大范围内实施。
学分制在国际上推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这是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行之有效的制度。
1、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 。 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为计算单量,作为考察和判断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完成学业情况的依据 。
学分制的原则是:学生某一课程成绩合格,即取得该课程的学分。不同课程的学分累加,若达到学校规定的总学分数,就准予毕业。
2、支撑“学分制”的两项基本制度
实行学分制,必须要有两项基本制度作为支撑基础,即自主选课制和弹性学制。
(1) 什么是“自主选课制”
学分制的核心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等价值取向,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自主的选择课程和专业。这种选择,不是盲目的、无序的,而要符合认知规律,满足人才规格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科学结构。所以,学校要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2) 什么是“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生根据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在先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后,可以提前毕业;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照规定的基本年限完成学业,可以继续在校延长学习时间,完成规定的学分后,亦可滞后一定时间毕业。
二、我校的“自主选课制”和“学分制”
1、我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基本状况
我校自2006年开始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已有3届共计近5千毕业生在学分制的教育模式培养下,步入社会,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1)从“分层教学”到“学分—选课制”
2004年,在总结应对高自考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民办大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的特点,针对数学和英语通过率一贯较低的现实,对当年新生的这两门课程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但是距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为后来学校实行“学分—选课制”提供了启示。
2006年,针对“分层教学”的利弊,学校实行以学分制、选课制为标志的教学改革,将全校开设的课程对全体学生开放,供学生选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职业定位,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修满相应专业的规定学分后,即可以申请毕业,不受学习时间限制。
2、我校推行“学分—选课制”的基本做法
(1)不同类别的课程,设定的学分不同
我们将所有课程分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要求的全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体现专业方向和从业要求的“专业性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愿望的“任选课程”,以及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对人才规格变化要求的“毕业作品课程”。毕业总学分为200学分,其中通识课80学分,专业和专业基础课84学分,任选课12学分,毕业作品24学分。
(2)根据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进行选课
由于一年级新生对四年后的职业生涯,很难做到科学的、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所以我们规定学生入学之初不必确定自己的最终专业,只需考虑学校的专业体系是否覆盖了自己的发展意向。新生入学第一年,基本上学习通识课;第二年,开始按专业领域选修专业类课程;第三年,开始进入毕业作品的教学环节。
为满足一些学生的个性要求,根据一定的条件和要求,经过审批,学生可以改变自己的选修课程;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课,从而实现改变专业的目的。
(3)选课学分的量值规定
学校规定,学生毕业所需修满的总学分为200学分;根据学习负担均衡和能力差异的原则,按4年12个学期计算,平均每个学期需修满14-20个学分。
(4)按学分收取学费
每学期的学费按照学生在该学期内选修的学分收取,即每个学分160元。
(5)选课时间的规定
为保证师资力量,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有序安排,每学期结束前的一周,为学生自由选课时间。
三、“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实行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实行学生自主选课的“学分制”,并非能够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所有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个新的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提供给学生所选的课程内容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又是过时的,那么实行“学分—选课制”的改革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构建校设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进改革进课堂,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1、跟踪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自2012年起,学校要求全校教师和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者,都要积极参与动态跟踪研究工作,并把它作为考察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校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涉及到学校的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所有这些,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动态密切相关,从而促进学校面向社会办学,面向企业需求设定专业和教学内容,实现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实行选课制、学分制,既是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从专业和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立,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以“两个改变”作为课堂改革的切入点
改革进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涉及面很广。目前,我们以狠抓“两个改变”作为改革教学方法的切入点,“两个改变”,一是改变“满堂灌”,二是改变“照本宣科”。
改变“满堂灌”,就是改变教师“一言堂”,要在教学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包括发表有个性见解的意见,以及学生展示和宣讲自己的作业。
改变“照本宣科”,就是要求教师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确定的课程目标,构建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 可以有增有减,不必面面俱到。
3、教会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改革的核心
在推进改革进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改革的宗旨。所以从2008年起,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教知识”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认为,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地研究社会实际,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比简单地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有用得多。
4、注重“毕业作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实行学分制的优点
为什么实行学分制,因为学分制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具有很多优点。
1、教师可展其所长,学生可尽其所能
学分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选课制。选课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可展其所长,开设最能体现自己特长和学术水平的课程;学生可尽其所能,选学最能发展自己特长和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课程,从而提高了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2、体现个体差异,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分制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充分体现了个体差异的原则,对优秀的学生在学满学分后,允许其提前毕业,也可以攻读或辅修第二专业;对基础差的学生,通过重修达到符合毕业学分的要求,允许其适当延长毕业年限。这种做法,既考虑了基础差或因其它困难的同学的实际情况,而未降低质量要求,同时也兼顾了优秀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拓展了专业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选课制充分体现了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性原则。选课制的精髓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必要或感兴趣的课程或专业。它既可以跨专业选课,也可以跨年级选课,这样便于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最佳状态适应社会需求,从而提高了需求的针对性,拓展了专业面,进而为就业提高了竞争力。
4、实行学分制,升华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学分制,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更为理性的选课态度和自主管理能力外,还广泛的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许多方面。如,学生的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主修专业的管理、主辅修专业的管理等都要根据学分制的要求,作相应的变动;教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此外,学分制还淡化了原有的班级概念,引发了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变革。
中国信息大学副校长 张丹海
责任编辑:Allison
